世界首页 旅游日记 摄影与艺术 动物控 想象力 奇闻百科 来互动吧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首页 > 世 界 > 奇闻百科 > 中科院古脊椎所最新发现中国南方1.1万年前未知现代人群

中科院古脊椎所最新发现中国南方1.1万年前未知现代人群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0.7.13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学家与相关研究同行合作,通过古基因组研究最新发现距今约1.1万年的中国南方未知现代人群,根据古基因组学序列命名为M71d亚支系。

清水苑大洞及广西隆林人线粒体遗传信息分析。a.清水苑大洞及广西隆林样本地理位置分布;b.线粒体全基因组突变位点分析;c.系统发育网络分析;d.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学家与相关研究同行合作,通过古基因组研究最新发现距今约1.1万年的中国南方未知现代人群,根据古基因组学序列命名为M71d亚支系。

这一目前最古老的东亚南部地区现代人遗传数据研究结果,揭示出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人群旧石器时期的遗传联系,表明在距今1.1万年乃至更早时期,东亚南部到东南亚可能存在自北向南的人群迁移。

现有考古学、语言学和古DNA研究指出,距今4000-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东南亚大陆和东亚存在广泛的人群迁移,中国南方地区农业人群南下迁徙至东南亚,并与当地居民混合,这一事件被认为和农业的扩散有关。然而,目前新石器时代及更早时期,东南亚和东亚古人群之间是否存在迁移事件,在遗传学上尚不清楚。

资料图: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介绍其团队古DNA相关科研成果。 孙自法 摄

针对这个备受关注的古人类学问题,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裴树文研究员与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龙副研究馆员、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彭旻晟副研究员等开展合作,对距今1.1万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贵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广西隆林人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获得了目前东亚南部乃至东南亚最古老的人类遗传学数据。

合作团队开展的古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隆林和大洞样本的线粒体序列均属于M71单倍群,此外,二者还共享编码区6257A和11518A两个突变位点。科研人员进一步对两个古个体,以及有报道的来自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的4784条现今现代人和82条古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257A和11518A两个突变位点,仅存在于东南亚现今现代人样本中,在东亚现今现代人样本中未观察到。基于此,研究者在M71单倍群命名基础上,增加6257A和11518A两个突变位点,将新发现的未知现代人群命名为M71d单倍群。

科研人员表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洞及隆林样本属于M71d单倍群的早期类型,贝叶斯法和Rho测年估计均显示M71d单倍群起源于距今2.2万年左右;系统发育网络分析也显示隆林和大洞样本位于M71d单倍群基部。这些结果说明,可能在距今1.1万年乃至更早时期,东亚南部与东南亚存在自北向南的人群迁移。

他们也强调,由于目前尚无同时期的东南亚样本,1.1万年前的北人南移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补充更多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数据,结合核基因组的分析,更深入探究新石器早期以及旧石器晚期东亚及东南亚现代人迁徙、扩散问题。

合作团队最新完成的这项人类学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由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人类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在线发表,付巧妹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硕士生白帆、贵州文物考古所张兴龙副研究馆员为第一作者。

(原文标题:古基因组研究新发现中国南方1.1万年前未知现代人群)

推荐阅读:湘西张掖新增两处世界地质公园



责任编辑: 艾琳

阅读量: 1256

推荐阅读

聚焦专题

推荐新闻

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皖字第00463号    网文经营许可证:(2017)11050—20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5260562    客服电话:0551-65501277    邮箱:kf@jingxunwang.com.cn
京讯郑重声明:京讯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京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7007592号-2    皖公安网备34019202000309号